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粹

李白文化将成为李白研究新热点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15:43      点击量:405

李白文化将成为李白研究的新热点

唐之斌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江油 621709)

 要:本文从李白研究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阐述了李白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将是今后李白研究的新热点;并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的两个维度,即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合。

关键词:李白文化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研究热点

文献识别码:A

中图分类号:G122

一、李白研究的现有成果中主要是文学研究

(一)李白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1.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为其人其诗超凡脱俗的品格和诗歌中蕴藏着的极高的内在价值,方使唐宋以来,李白其人其诗的研究始终是热点,研究专家和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浩如烟海,蔚为壮观。

2.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李白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李白的生平、思想、作品三个方面,这三大专题研究成果的数量多,能充分体现现当代学者们的整体研究水平。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李白研究更加便成为持续的热点。这些成果中论文以蒋志的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葛景春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 ”,王运熙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杨义李白诗歌用典的诗学谋略 ”,詹福瑞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 ”,严萍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赵谦悲怆: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 ”,康怀远“‘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诗人气质分析”等具有代表性,其中最突出的是王运熙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专著以安旗教授所著《李白研究》(1987年)和刘忆萱 管士光合著李白新论》(1987年)等为代表。

可见,李白文学研究虽然历史攸,也较深入,在李白思想的形成、作品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等方面不存在很多未解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理解,所以还需要进步深入研究,并非无可研究。

(二)现有研究成果为李白文化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白文化研究从中国知网检索来看,有期刊论文35篇,报纸文章11篇。在论文中以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 ”《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和韩新明江油市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 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5期影响较大,在专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葛景春先生的《李白思想艺术探骊》(1991)、《李白与中国传统文化》(1991)、《李白与唐代文化》(1994)何念龙李白文化现象论》(2009年),蒋志著《李白与地域文化》(2011年)等,从某些方面来探析李白文化,为李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现有李白研究成果看,在李白文化研究方面,目前仅做了些基础工作,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在将来能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也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

二、李白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一)李白研究内在的需要拓展新领域

李白研究一方面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工作较为深入,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拓展李白研究的领域,李白文化研究就是一个很具价值的研究。在理论价值上,文化研究成果,可以为李白文学研究提供更加广扩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在应用价值方面,文化研究成果,为李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在文学领域内古今中外对李白的研究深入,要想有所创新难度较大,除非有相关的重大考古发现。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李白,目前属于起步阶段,有广阔前景,将成为今后李白研究的新热点。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须要文化得到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就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其中“和为贵”,即和谐是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特点。现实的和谐可分为三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中国人认为,和谐是一个极为深刻、伟大、并有着永恒生命力的观念 [1] 。在不稳定的世界里,将传统文化与集体智慧相结合,营造和谐的环境;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以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经济发展后,如何繁荣中国文化,使文化走向世界?李白生长在盛唐,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今天相似,研究李白文化可以为当今文化的发展,并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李白的歌诗、张旭的书法和盛唐的乐舞所表现的是同一精神,那就是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勇于革新的创造精神和胸襟开放的自由精神。这些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2]这也是我国正走向繁荣所需要的豪气、大气、方刚之气时代精神,是我们时代构建先进文化所需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开发李白文化旅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近十多年来在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甘肃天水秦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新疆哈密和乌鲁木齐、河南洛阳(爽明街)出现了李白故里之争。

江油市发展战略是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在江油的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都十分丰富,其中的李白文化旅游是特色。随着全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象李白文化旅游这类资源的需求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政府唱主角,学术界要积极参与李白文化资源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李白文化建设的需要。最终实现李白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既是地方的,又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这一目标。

三、李白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李白精神文化研究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文化本质特点反映,主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素质、理想人格、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李白精神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具有精神文化的一般特征,需要去认真研究,揭示其本质,为当今文化的繁荣服务。

1.什么是李白文化?

李白文化的提法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否定者认为不能这样提,是对文化一词的滥用;提倡者认为李白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现实中存在,这早在民间和学界得到公认,但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阐述什么是李白文化?虽然有学者作了相应探索,但还不深入、全面,这与今天走向繁荣的李白文化极不相称。同时,这一问题也是李白文化研究基础,需要亟待解决。

2.李白文化传承的意义。

首先,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李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李白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与“人文合一”的核心理念。提倡诵读李白诗歌,学习李白精神,弘扬李白文化,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其次,李白文化本身就是独特的旅游资源。由于诗仙李白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他的诗和人格也影响着世界人民,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所以,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国际意义。再次,李白文化景观具有传承文明的桥梁作用。李白文化景观不仅开发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追忆场所,它负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充当着沟通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将有限的空间浓缩进多样的文化信息。最后,李白诗歌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和欣赏李白的诗歌《蜀道难》,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古今进行比较树立理想,形成不畏艰险的意志。

3.李白文化的内核

文化内核是指一种文化所含有的一组基本特征,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凝聚力”的表现,对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有关键性的意义。李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成为人类精神文化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深受到人们的喜爱。这说明李白精神文化内核具有独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李白文化的内核是什么?李白文化内核的主要表现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本主义精神,热爱和平,“天人合一”,勇于创新这六个方面。[3]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这些文化内核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怎样?李白文化内核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什么启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李白成长的文化环境

任何人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李白也不例外。对李白成长的文化环境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启事,让我们营造今天最佳的环境,培养更多的具有高创造力的人。“李白的大半生却是处于开放的盛唐时代,特别是一个文人们张扬个性、许多人跃跃欲试希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时代。李白的那种强烈的主体自觉精神,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了士人的匡时济世的现实关怀热情。”[4]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他不断地“推崇自我”、“重视自我”的行为与文化巨人孔子的观点有些相似,更为今天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以启事。

5.李白故事

李白故事是李白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李白人格特征的表现,是李白文化的内容之一,有必要进行搜集和整理,这对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李白的诗歌具有促进作用。使李白形像更加贴近生活,为李白文化的民间传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了。李白故事在民间的传说很多,1986年,江油市政府深入人民间进行收集整理了31则故事,编印成册。1997年,又印发了《李太白的故事》一书,收集李白故事46则。这些书的内容虽然来自民间,却为李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又为这些传说故事的不断衍绎和再塑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6.李白的剑术

剑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战争大盛于战国时期。剑术是武术的一种,武术的文化内核是礼,而礼又与乐密切相关。因此,古代的文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剑术也不逊色,从一个人的剑术可以看到内在修养的程度。在唐代人们对剑的偏爱更成为一种时尚,剑侠小说塑造的英雄是将“剑”与“侠”融为一体深受人们喜爱。李白常把那些重义轻财、慷慨无私的英雄豪侠引为同调、热情赞美,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成为负剑行侠、博学多能、才高艺精的仙人。他不但诗是一绝,而且能歌善舞,剑棋琴书,无所不通。李白是将文学、道教、剑术三位一体的典范。在李白诗中“剑”共出现了 118 次,分布在《侠客行》等106 首诗中, 约占全诗总数的 10%”,可见,剑意象主要表现建功立业的凭借,歌宴舞蹈的道具,功业梦想的寄托,纯真友谊的见证,个性自由的化身。[5]

7.李白是道教信徒

首先,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欣然接受他人给予自己“谪仙”、“酒仙”、“谪仙人”等美誉,在《留别西河刘少府》、《对酒忆贺监二首》和《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里得到了证实,并自诩为“青莲居士谪仙人”。“如果说道教的神仙追求本质上是迷信,是愚妄,那么只有李白这样真正的文学巨匠才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他把对神仙世界的幻想、追求和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成功地转化为诗情,并将历代道士们在漫长过程中所‘创造’的神仙境界‘艺术化’,从而使他的诗歌创作无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明显地打上了道教文化影响的烙印。”[6]

其次,以道家哲学为理想。道教是礼乐的继承者,在唐朝道教成为国教后,全国上下尊道,文人学士将崇尚道教、与高道作方外游视为风雅。陈子昂颜真卿就是代表,李白、贺知章干脆入道,游览名山大川,体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其三,唐朝时章江(今江油市)一带道教盛行。匡山党峰观(匡山寺)李白读书之前就存在,目前遗存的道教寺庙就有二十余处。江油关的李龙迁墓(蜀)在唐初由庙改观后得到了更多民族的朝拜,僖宗也派人祈佑后更加强了道教气氛。

另外,剑阁不仅是古代江油从陆路出川的必经之地,而且是临县,还是道教的发源地(剑阁鹤鸣山)。这对当时热衷于道教、喜游名山大川、想走出盆地施展远大理想的李白无疑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是赞同李白去过剑阁的观点,即“《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登‘剑阁’后而写成的光辉壮丽的诗篇”[7];不仅去了剑阁,剑门关的雄伟,蜀道的崎岖,还震撼了李白的心灵,使他并发出了千古绝唱。这可以从李白的《蜀道难》和《剑阁赋》中得到证实,是因为从诗歌作品看,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显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所以,诗歌作品是人地关系变化的反映,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即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反映这种环境的诗歌作品[8]历代中华子孙喜爱李白的作品,是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表现了作者的行为,体现在了“人文合一”的文人精神。

诗仙是李白与道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李白精神文化的表现。李白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中受道学思想影响颇深的典型代表。“仙”字的定论既是对李白独特的傲世不羁性格的刻画,也是对他阔达洒脱行为特征和创作风格的总结,“诗”与“仙”的不可分割性本身就说明道教文化与李白行为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这种关系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因此,研究李白与道教的关系成为准确理解李白诗歌思想内蕴与作品形式的关键,是通往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

()李白物质文化研究

在全国为了纪念李白命名为太白祠、太白楼、李白纪念馆的就有有近20多处,在李白故里江油就有20余处;青年李白在蜀中“来往旁郡”,留有遗迹10余处;在李白成婚的安陆有18;在李白寓家的山东有10余处;在李白终老之地马鞍山有22;在李白流放地夜郎(今贵州桐梓)有太白宅、太白井、太白桥、太白闻莺处、怀白堂、太白书院和太白碑亭等8处。

在江油市已经建成的李白物质文化景观有李白纪念馆、粉竹楼、陇西院、太白祠、李白故居、青莲镇、李白衣冠墓、洗墨池、磨针溪、月圆墓、明贤词太白祠、太白公园、太白碑林、太白桥、太白广场、太白路、青莲路、月圆路、银河干道、太白灯会、太白中学、太白小学、太白大酒店、醉仙楼、太白遗风酒、诗仙阁酒、李白茶社、李白文化艺术长廊、李白文化产业园及市区的多蹲李白雕塑。

1.完善读书台景点

   读书台坐落于江油让水河西畔的小匡山之巅,海拔625米。传说当年李白从青莲家宅陇西院前往大匡山读书期间的必之地。后人为了怀念李白,在小匡山顶修建了道观名为太白祠,祠内建有太白殿魁星楼等建筑,毁于兵燹。光绪十四年,龙安知府蒋德钧重建太白祠。彰明督学葛峻起曾书太白古读书台六个大字悬挂于山门,山上字库塔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中一联写道:倒笔写天,气贯星斗;举杯邀月,诗惊鬼神这些内容都是读书台李白文化景观建设的主要依据,建筑风格用仿唐建筑。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触景生情、缅怀诗仙,体悟天才与勤奋的关系,达到激励刻苦学习的目标。

2.青莲镇的建筑应体现“古”与“特”

青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唐时因境内河称濂水(今盘江),水质清澈,故名清濂,后因李白号青莲居士,为了纪念诗人而更名为青莲,清代《彰明县志》记载为青莲场,解放前一致是重要的码头,1988年更名为青莲镇。青莲是古代名镇,在李白文化旅游景观建设中要体现唐代特征,即“人们需要的物质形态是扎根于民族的区域环境和历史传统,这就要求在创造物质产品方面,要突出区域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特征。[9]因此,需要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学界积极参与解决物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景观的内在价值。

3.建造大匡山旅游景点

大匡山,也叫大康山戴天山,在县西三十里是李白少年读书的地方,贞观年间就修建了经堂、庙宇。公元883年唐僖宗赐大明寺中和大明寺额,公元1888年清光绪年间修建匡山书院,包括李白祠、太白楼、双桂堂和中和殿等建筑。匡山寺,挂在三清殿门上,室内供奉着着上清、玉清、太清(即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元始天尊)三尊泥塑像以及其他神灵。李白有《别匡山》诗一首,其中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来表达他的抱负。

4.众多的道观是形成李白道教思想的物质环境

匡山寺是李白主要读书和修炼的地方,宋乾道六年(1170年)匡山碑文记载:本寺原是古迹,唐李白读书所在。另外还有乾元山金光洞道观和翠屏山哪吒庙既是江油古代道教兴盛的佐证,又是江油最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太乙真人为昆仑十二仙之一,住乾元山金光洞。金光洞的是现实存在的,哪吒的神与奇是意识形态的表现,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金光洞独特的神秘世界[10]道教是礼乐的继承者,兴盛于,并成为国教。“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系统之一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道教、中医、气功、武术、养生术、巫术、卜相术、处世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形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内化于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1]

()李白制度文化研究

1.李白制度文化研究

已经形成的李白制度文化。政府主导是李白文化传播制度化的主要形式。2001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办的纪念李白诞辰1300周年暨李白文化节在江油市举行。四川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实验学校营造了李白文化校园环境、开展了李白文化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李白文化的有效途径,受到政府部门的肯定。马鞍山每年要参加中国国际李白吟诗节。

李白文化的民间庆典活动有待形成制度。民间庆典活动是李白文化传播制度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民间纪念李白主要是通过读诗,讲故事、参观李白纪念馆,逛李白公园等形式,没有形成象纪念诗人屈原、神化人物哪吒那样定期举行的俗成的制度。

2.李白行为文化研究

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丰富、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李白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李白个人行为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仙、侠、爱国、人本、和平、“天人合一”、“人文合一”、创新等文化内核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

李白的行为为什么受到历代人们的崇拜?从官僚阶层来看,敬佩李白的行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官僚阶层,为了官运亨通,而压抑个性、失去了自我,最终成为奴才。他们佩服李白的行为是想从理想中找到自我,使人性得到彰显,是发自内心的。从百姓角度来看,崇敬李白的行为。李白那爱国主义精神、仙的神与幻、侠的刹富济贫、乐善好施、“人文合一”等行为在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升华、深受人们喜爱。

在李白文化环境当代人就具备的行为文化。李白行为之所以历经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因为他的行为文化是当时大汉民族行为文化的本质。今天我国56个民族融合成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行为文化来丰富我们的形象。什么样的行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文化?这就需要从历史文化、当今本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国外其他民族的先进行为文化中提炼出来,让成员理解,并内化为自学的行为。

四、李白文化研究的维度

(一)历史与现实: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服务现实

文化与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文化不能脱离历史,历史是文化的依托。文化必须置于历史视域,文化积淀与传承有赖历史的真实,因此,对历史的总结和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提炼和传承过程。另一方面,历史研究离不开文化选择,文化决定了历史研究的方向和特色。因此,在研究李白文化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注意李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要依据文化的选择功能,将李白文化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只有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研究才有意义,才能促进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李白文化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

李白故里江油在唐朝时曾是以白玛藏族(氐族,系古代白马氏的后裔)为主,羌簇、汉族为辅的多民族杂居地区。这些民族生活在同一区域,他们的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直到今天都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李白就是从这些文化中吸取营养,走出盆地,形成了自己独特个性,为李白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白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民族文化只有不断总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使之在发展中保持其特色,并主动适应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将被边缘化或同化;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得到民族文化的支持,并促进民族文化按自身的规律发展。”[12]随着李白文化研究的深入,就是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今天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服务。